最新关注:
  • 2024年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的通知
  • 关于印发《中国建设会计学会2024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关于缴纳 2024年度会费的通知》
  • 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召开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

您的当前位置:

破解“三难”与建筑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来源: | 作者:黄铮 | 发布时间: 2023-08-17 | 4286 次浏览 | 分享到:

目  录

一、供应链金融政策背景和发展方向

二、建筑企业“三难”困境

三、建筑企业资金错配的底层逻辑

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发展更新

五、建筑供应链金融展望

摘  要

建筑行业金融需求旺盛,且金融资源获取强者恒强,弱者趋弱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建筑企业面临的“应收难、确权难、资金错配”三难困境,在中小建筑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能较好地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近些年,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重要变革,随着行业领先者不断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出了以中企云链“云信”为代表的“信单链”1.0版,基于核心企业确权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建筑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共同推出的2.0版,基于核心企业交易信用非确权的场景供应链金融产品;未来将推出基于建筑核心企业合约现金流精溢管理的3.0版,主动确权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从1.0—3,0版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迭代更新,极大缓解了建筑行业资金紧张与突破融资困局。


正文

2022年建筑业总产值31.20万亿,同比增长6.5%,占国内总产值比重约25.78%,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行业金融需求愈加旺盛,且金融资源获取强者恒强,弱者趋弱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建筑企业面临的“应收难、确权难、资金错配”三难困境,在中小建筑企业表现尤为突出。近些年,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带来重要变革。


一、供应链金融政策背景和发展方向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发展”、“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等要求和政策,首次将供应链金融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对供应链金融的支持政策及创新发展方向。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能较好地解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随着行业领先者不断变革与创新实践,推出了以中企云链“云信”为代表的“信单链”1.0版,基于核心企业确权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建筑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共同推出的2.0版,基于核心企业交易信用非确权的场景供应链金融产品;未来将推出基于建筑核心企业合约现金流精溢管理的3.0版,主动确权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从1.0—3,0版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迭代更新,极大缓解了建筑行业资金紧张与突破融资困局。


二、建筑企业“三难”困境

建筑企业“三难"问题,是从客体视角给出的结论,即建筑产业链、供应链上总承包企业、分包商、供货商、中小建筑企业等各个主体的资金困惑,不同主体面临的资金困局差异很大,时间周期不同,解决方式也各异。建筑企业“三难”现状:


(一)应收难

据统计,建筑行业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约40%左右,数额巨大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建筑行业的“应收难”不单纯是指中小建筑企业,包含建筑行业产业链上的建设方(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业主)、总承包方、分包商或供货商等各方主体,链条上各方主体依据项目里程碑节点或货物交付转移,至少形成三层应收账款:第一层,总承包方对建设方的应收账款;第二层,分包商或供货商对总承包方的应收账款;第三层,供货商对分包商的应收账款。每一层的应收账款都有不同难点;第一层,尤其是政府项目,受各种调控政策影响,近年出现拖欠已是常态;第二层,总承包方因建设方拖欠而延缓上游结算,总承包方“以收定支”,分包商垫资已是行业惯例;第三层,供货商的“上打下”赊销,对中小建筑企业影响巨大,生存都会面临问题。这也是国家不断出台普惠金融政策,积极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缘由所在。


(二)确权难

近些年,为增强动产流动性,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资本市场推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资产证券化ABS业务,建筑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无论是总承包方相对建设方应收账款或应收权证,还是相对于分包商或供货商的应付账款或应付权证都出现了确权难题。总承包商作为产业链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因建设方资金结算的不确定性或合约收款弹性,没有意愿主动为上游企业确权,从而限制了上游企业持有动产资产的流动性。


(三)资金错配

建筑产业链与融资链错配具体表现:错配一,建设方或总承包方获得金融资源后,传递至产业链末端的中小承包方(分包商)受阻;错配二,中小承包商直接获取订单后,难以获得主渠道金融资源的支持;错配三,产业链末端的中小承包商(分包商)被动接受非主渠道融资资金,成本高。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错配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作为建设项目最终落地实施方,处于行业产业链的最弱势地位,金融资源配置也必须更多关注中小承包方的需求。

建筑业“应收难、确权难、资金错配"三者是递进与连带关系,“应收难”反映的是建筑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下游传导上游的拖欠结果;“确权难”是上游对下游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解决资金难题,其合理诉求难以获得核心企业确权的现状;“应收难和确权难”一定程度加剧了资金错配。

综上现状表明,建筑业的建设方(业主)、总包方、分包商或供货商、中小承包方各方交易订单达成的前提是任何一方都必须兼顾对方的诉求,不管是哪一方都要遵从市场与合作共赢规则。否则,交易就会陷入“三难”困境,而供应链金融是连接产业链和融资链的黏合剂,其价值逻辑是建一个天平模型,实现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平衡与匹配,从而解决建筑企业终极的资金难题。


三、建筑企业资金错配的底层逻辑


(一)资金端与资产端视角理解不同

银行资金端与建企资产端判断风险的视角理解不同,供给与需求始终是一对矛盾。以银行为代表的资金端是金融业准入机构,受监管部门严格管理,基于它是公众吸收存款机构,加之中国银行业接受“国际巴赛尔协议”资本约束等条款的规定,防范风险是第一位的,必须要对客户资金安全负责,所以“核心企业确权”的传统风控逻辑是必要融资条件。从需求端建筑企业来说,作为资金使用方,基于行业高杠杆和金融需求旺盛的特征,尤其是建筑行业商业模式变革与资金需求的变化,建筑企业“确权难”的问题更加凸显,无法满足金融机构传统风控逻辑。因此,作为资产方创新需要给出合乎逻辑的解读,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启示,主要是视角不同。


(二)金融服务中小建筑企业的误区

银行传统经验的风控判定主要是依据企业三大报表、存续合约、现场访谈等确认企业的授信规模和放款条件,主观归纳为央国企有保障,是高价值优质客户,风控逻辑是规模大、信誉品牌,政治正确;中小建筑企业无保障,是低价值和违约率高的客户,规模小、无品牌、政治风险。

基于传统风控模型对建筑业的验证,银行自然把建筑业的中小承包商混同于一般的中小企业视同一类看待。但是深入业务前端,理解建筑行业本质就会发现,建筑企业风险高低的固然与企业规模有关,但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实际最大的风险判断因素来自于行业订单的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业主的最终业主方付款能力,而非承包商自身条件和能力判断决定风险。因此,如何从行业特征、业务实质、内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判断,从一般规律找出行业特殊规律,进而得出不一样的风控逻辑才是关键。


(三)建筑行业的本质特征识别不足

建筑业的行业特征显著,中小建筑企业占比70%以上,业务统一订单制、项目制、区域性管理,行业高度不集中,轻资产、无担保、杠杆率高(20%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PPP资本金、项目贷款自由资金等国家政策要求)等等。其中建筑业业务统一的订单制和项目制管理这一行业本质特征,银行应进一步识别和理解,从而判断风险的可控性。

银行风控的首要因素是业务真实性与第一还款来源可靠性。建筑行业的业务必须通过招投标获取,公开、透明、唯一,可追溯,订单制的统一管理确保了业务真实性。行业的项目制是说建设方(业主)一致性,业主项目分大小,但建筑企业无论规模大小其面对的业主方是同样的,无非是大企业获取大项目大订单,中小企业获取中小订单,但第一还款来源都是基于订单制的政府、企业、个人三类同样的业主(建设方)。

从行业本质特征理解风险可控性,分类识别中小建筑企业合约的三类业主才是银行必须更加关注的风险点,继而对于中小建筑承包商不应主动放弃,而要从中小建筑企业订单和项目的前端去识别业务真实性与分析比较第一还款来源保证性,项目准入与主体准入同时考虑,择优选择重点支持。

综上,在理解了行业风险与企业规模大小的内在联系后,并不是完全离开核心企业而独立构建中小建筑企业的授信风控逻辑,需要从过去的银行判断中小建筑企业与核心企业交易时授信的强关联,构建风险可控的弱关联关系。即建立中小建筑企业基于建筑核心企业交易订单识别的风控评价体系,构建中小建筑企业主体授信提升与核心企业授信等级弱关联风控模型。


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发展更新


(一)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与挑战

1.行业领先者探路

2015年中企云链创建并推出核心产品“云信”,但随着供应链金融市场新形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像“云信”这种确权“信单链”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适应用户需求变化,中企云链从2018年起就开始重点做场景金融的布局,自主研发搭建了工程机械产业数字化管控平台,推出“云链云租”产品。2022年中企云链“云信”作为“先行者”,依然蓬勃发展,处于“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位置,逆势前行,实现了年度盈利。截至2023年4月,累计注册企业用户数超27万家,确权超1万亿元,保理融资超7000亿元,累计交易超30000亿元,其中建筑企业交易量与融资规模占比达到70%以上。   

中企云链作为第三方供应链平台行业领先者的探索之路,极大推动了银行传统票据产品的变革,建设银行“建信通”、工商银行“工银e信”等各大银行机构先后复制推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确权的普惠金融产品,推动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2.建筑央企的积极跟进

建筑央企保理公司作为集团产融结合创新平台,承担着优化集团资产结构和盘活集团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服务职责。近年来,依托强大的股东背景和产业资源,在业务开展、资金融通、产品设计、服务创新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持续保持创新发展态势。中交保理于2022年创立,注册资本20亿元,至2022年末开业不足一年,推出的“中交E信”产品开票规模突破100亿元,打出品牌高起点;中电建保理在传统保理业务稳步增长的同时,发行市场首单“信用模式”企业资产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产品,弱化了传统增信模式,实现了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质回归,并积极探索集团资产公募REITs和类REITs发行推动工作;北京能建保理是注册在北京朝阳区的首家保理公司,利用与中国化学股权关系,两家集团保理公司协同作战,大力拓展业务空间,实现彼此助推发展格局;中铁建保理是行业内第一家推出“铁建银信”产品的建筑央企保理公司,累计投放4000亿元,近期申报的160亿元“中铁建商业保理ABS项目”,已在上交所公司债券项目信息平台成功受理,开创了央企保理公司集合受理ABS资产证券化规模第一单。


图片


3.“云信”等产品的挑战

供应链金融以真实贸易和交易作为支撑,通过金融手段支持产业链发展,链上的核心企业借此扩张和提升竞争力,与核心企业有交易关系的中小微企业也能基于历史交易数据获得金融资源支持。供应链金融对盘活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缓解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目前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中小微企业业务活动的之间的耦合程度仍不够高。

社会各方响应国家普惠金融政策,推出的诸如基于第三方供应链平台的中企云链等围绕核心企业的“云信”产品,建筑业为代表的中建电商“云筑金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也相继推出了“e信产品”,一定程度缓解了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但核心企业“确权难”限制了发展空间,也难以从主体信用上实质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迭代更新

建筑供应链金融已成为行业投融资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更是带动行业整体融资提升的必然趋势。2021年中国建设会计学会投融资专业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行业供应链金融专题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筑行业要持续关注中小建筑企业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基于建筑核心企业交易信用且非确权(弱关联)的建筑场景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近期,通过建筑核心企业、银行机构、第三方供应链平台等各方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出了2.0版基于核心企业交易信用非确权的场景供应链金融产品。适宜中小建筑企业场景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产品相继落地,直击中小建筑企业融资难痛点,有效解决了核心企业确权难及资金错配问题。具体案例包括:

1.陕西建工与微众银行合作开发的基于核心企业上下游交易信用的“微业贷、供货贷”

陕建“微业贷、供货贷”最突出的亮点:一是信息打通,基于陕建与供应商订单、结算等业务大数据,帮助银行获得大量无法通过传统渠道获得的信息,从而帮助银行客观评估客户,实现批量高效精准获客,有效降低上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二是信用创新,突破供应链金融业务对核心企业授信资源的制约,践行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合作开展非确权供应链金融的探索,直接提升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主体融资能力。三是突破传统,银行端突破传统信贷风控逻辑,拓展客户服务,企业端不用确权即是表外业务,也无需增加自身负债,从而缓解核心企业表内外金融负债压力,达到控制资产负债率的目的。

2.中企云链自主开发的基于场景信用的“云租贷” 

中企云链“云链云租”产品的最大亮点:一是中企云链旗下工程机械设备的‘在线打车’平台,通过链接工程机械,实现服务即金融;二是平台可提供一条或多条数据的交叉验证,以及人的行为与物的轨迹数据在线核验;三是云租服务平台以满足企业设备寻源、线上签订合同、在线工作量核算等业务需求为核心,提供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的在线寻源、招投标,以及在线采集、确认现场作业数据,自动输出台账、报表等服务,并围绕实际发生的设备租赁业务为设备租赁服务供应商提供金融服务。

3.东方微银与厦门国际银行基于数字信用“税银贷”升级版的“公装e贷”。

东方微银“公装e贷”相比“税银贷”的创新之处:一是在税务数据之上叠加建筑业的经营特征数据,对施工企业、施工项目以及业主方进行多维数据评价,全面考量信用风险;二是该产品是以施工企业项目承接能力为信用额度基础,结合项目中标情况和对应采购需求为用款依据,实现为企业精准授信。三是在贷后管理方面,围绕企业项目中标、签约、采购、施工等环节,通过数字化系统的加持,对借款人开展动态监控,保障项目安全和资金安全。


(三)建筑场景供应链金融产品价值

基于交易信用、场景信用、数字信用的三类信用赋能产品,直指中小建筑企业融资痛点,专为中小建筑企业信用融资量身打造。产品解决方案市场反响良好,可通过总结示范典型经验,扩大范围并指导行业推广。其应用价值在于:

1.数据应用方面。在征信数据的基础上,加持了建筑企业税务数据、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建造数据,丰富客户的风险评价数据源维度,可为银行更好识别评估客户贷款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2.风控能力方面。突破传统核心建筑企业主体信用风控逻辑,基于建筑企业动产的交易信用和数据信用构建风控决策模型。贷前对多维度数据源进行融合分析开展授信评估,贷中通过引入客户数据(不涉及隐私数据)进行风险监测,贷后通过监控账户异常交易行为等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实现全方位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以管控场景金融下的潜在风险,提升信贷风控能力。 

3.服务效率方面。可实现中小建筑企业“分钟级”获取循环信贷资金支持,无需核心建筑企业确权。可随时在额度内补充客户交易过程中的时时资金需求,极大缓解中小建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助力金融资源在行业中的配置更加合理与效率提升。

4.实施效果方面。对于银行来说,可提升建筑场景金融信贷的风控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客户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对于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打通动产授信额度,可提升从主渠道获取资金能力,减轻短期资金支付压力,纾解融资难、融资贵、确权难问题;对于核心建筑企业来说,基于交易数据非确权建筑场景供应链融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客群,大大降低行业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图片



五、建筑供应链金融展望

时代在变,建筑行业不仅仅是要解决单一企业的现金流问题,而要更多关注建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现金流问题,整个生态链现金流好了行业才会好,因为社会金融资源有限,别的行业占用多了,你就失去了机会。而建筑场景供应链金融创新融资模式,恰恰可以很好助推和解决行业融资需求。

 2023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提出:“优化服务模式,综合运用动产和知识产权、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融资”“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增加信用贷款投放,降低对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的依赖”。

2023年5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3年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决策部署,继续做好与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工作。”

2023年5月1日中国建设会计学会正式发布并实施的《建筑供应链金融业务应用指南》团体标准,就基于建筑行业“人、机、料”三个场景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与运用给出了相应规范。

相信未来,在国家金融和行业政策指导下,在行业领先者的示范下,坚持场景化、线上化和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方向,从传统供应链金融进化到场景供应链金融的价值赋能,基于交易信用、场景信用、数字信用的场景供应链金融信用产品的广泛推广,将有更多的建筑核心企业、保理机构、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快速加入复制行列。

随着建筑企业数字供应链平台化和智能化的提升,基于建筑核心企业合约现金流精溢管理的3.0版,主动确权的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必将问世。由于核心企业充分掌握了企业未来现金流的运动规律,不仅可增强建筑核心企业主动确权意愿和破解“三难”困局,还能更好地管理企业实际货币资金,合理降低备付资金,从而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节约企业财务成本,提升企业CFO价值创造能力。




本文作者系中国建设会计学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会长

原文链接